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

期中讀書報告

書名:《美國人是這樣教孩子的》
內容大綱:
這本書是在描述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,主要是以實際行動為主的,舉例來說,美國學校會直接帶著學生到真正的法庭去旁聽,而不是一昧的去灌輸他們自己的想法,此外,還成立了一個「鼓勵兒童關心政治」的組織,藉此來培養兒童從小關心政治的習慣,就連對於教育方面,他們也都是由中小學開始重視,對美國人而言,中小學是人生的起點,縱使大學文憑是重要的,但,卻不代表實際的能力。
美國人認為,教育的目的,首先在於提高個人素質,而後在於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,然而,除了學科能力提升,在美國,人們普遍的認為,藝術能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能力,使他們變得更加聰明。
另外,美國人認為,主宰一個人命運的,並不是財富,而是自信,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,不要阻斷孩子自信心的發展,「自信是兒童的天性。兒童從小就有自己動手做事、自己嘗試的要求與信心。」
除此之外,美國人還認為,對小孩的管教是要經常改變的,孩子小的時候,父母講孩子聽,等到上中學後,則應該嘗試雙向溝通,以孩子的朋友身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,然後深入了解他們所思所想,就能和孩子相處的融洽。
除此,美國人一般不會在小孩想做什麼的時候,急於否定,因為父母們明白,弱這樣做了,以後孩子有是不會說,更嚴重的是,會因此而抑制他們的興趣感。
反思心得:
讀完這本書之後,其實我有了許多感觸,雖然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我都很認同,但也是有想反駁的地方,我想反駁的有兩點:一、美國人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,卻又說他們尊重任何的國家、種族以及宗教,這讓我感到矛盾與不解,或許在他們的觀點來解讀,這叫〝愛國〞,不過,以我個人的角度來看,一開始就已經以自己的國家為中心了,要如何做到完全尊重和平等呢?二、用服務成績單來促使孩子熱心幫忙,藉由這成績單來表揚他們,但是,他們也許不是出於自我內心想幫忙,而只是為了想要受到嘉許受到讚美才做這些服務的舉動,這樣的話,是不是只在有好處時,他們才會願意幫忙,如果沒有了這些讚美,那他們還是會願意主動幫忙嗎?這應該不是一開始使用服務成績單所想要的結果吧!
當然,我並不是全是反駁的觀點,在美國人與孩子溝通的這部分,我就非常的認同,他們並不會刻意的去侷限孩子的興趣,認為頂嘴是溝通的一部份,甚至覺得小孩的不好是父母所造成的,然而,在台灣,這麼傳統保守的國家,怎麼能容忍自己的小孩不聽話呢!總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自己的小孩身上,認為自己的思想永遠是對的,而我們也不能否定他們希望孩子好的那份心,只不過,不適合放在孩子身上。相比較下,美國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,他們不會阻擋孩子自己所選擇的,儘管孩子所選擇的方向與他們的期望有所出入,他們還是會給予支持與鼓勵,這是在台灣很難看到的,而且,他們也會從小就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,不會過度保護或是寵溺孩子,會將該幫孩子做的與孩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區分開來,我認為這其實是很重要的,不要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,這只會對他們的未來沒什麼幫助,而且以後出社會,就只有自己而已,父母不可能隨時陪在身邊,另外,他們也認為藝術是能幫助孩子增長學習能力的,在台灣,玩音樂、畫畫,換來的永遠都是負面的回應與批評,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以及習俗的差別吧!教育方式的不同,真的會替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將來,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後,得到的最大結論。

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

新詩創作~思念

冷風吹開了窗
心如冷風淒涼

莫名的慌張
它漸漸的狂

望向窗外的月光
你 身在何方